万里归途:疫情下的漫漫回家

2022年初的伦敦,寒风刺骨。窗外飘着细密的雨丝,林伟站在公寓窗前,第无数次刷新着航班信息。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个月尝试购买回国机票了。“航班取消”这四个字像是魔咒,一次又一次击碎他的归乡梦。

疫情让国际旅行变成了奢望。天价机票、熔断航班、层层核酸检测、复杂的健康码申请流程……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拦路虎。林伟的微信群里,满是和他一样被困海外的同胞,大家互相分享着最新的回国政策,互相打气,也互相安慰着那颗日益焦灼的思乡之心。

“妈,这个月又回不去了。”视频那头,母亲努力保持着微笑,但眼神里的失落却藏不住。父亲悄悄转过头去,林伟知道,他是不想让自己看到发红的眼眶。这样的场景,在过去两年里已经上演了太多次。

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。群里突然炸开了锅——有一条新的航线即将开通,中转香港回国。虽然价格不菲,虽然还要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,但林伟几乎没有犹豫就点击了购买。这是他等待了太久的机会。

接下来的日子像是在打仗。预约核酸检测要精确到分钟,申请健康码要准备十几份材料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。林伟把流程表贴在墙上,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。那面墙渐渐被勾满,就像是他一步步接近故乡的足迹。

临行前的那个夜晚,林伟几乎彻夜未眠。他仔细检查着行李,给家人带的礼物放了又取,取了又放,总担心超重,又什么都舍不得放下。那瓶给父亲的威士忌,那条给母亲的羊绒围巾,那些给侄女的小玩具……每一件都承载着他两年来的思念。

登机那天,希思罗机场的候机厅里,满是和他一样的中国人。大家默契地保持着距离,但眼神交汇时,都会心一笑。那是一种无需言语的理解——我们都是要回家的人。

飞机起飞时,林伟看着窗外渐渐变小的伦敦城,突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。这两年的等待,无数次失望,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。但他知道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
温暖终点:隔离屏障隔不断的亲情

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,飞机终于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。但这还不是终点,林伟还需要在这里完成检测,再转机前往内地。每一步都像是闯关,核酸检测、海关申报、行李消毒……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引导着大家,整个过程严谨而有序。

当最终坐上前往隔离酒店的专车时,林伟才真正松了口气。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后退,熟悉的汉字招牌,熟悉的街巷布局,就连空气的味道都那么熟悉。他终于回来了。

隔离酒店的房间很整洁,但十四天的隔离期显得格外漫长。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家人送来的饭菜——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好吃的,父亲则负责送到酒店前台。虽然不能见面,但通过视频,看着家人把饭菜交给工作人员,再看着工作人员送到房间,这个过程成了隔离期间最温暖的仪式。

隔离期的第六天,林伟出现了低烧。那一刻,恐慌瞬间席卷全身。他第一时间报告了酒店医务组,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那几个小时,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长。幸运的是,结果阴性,只是普通的感冒。工作人员送来了药品和慰问,那种被认真对待、被关心的感觉,让他格外感动。

隔离的最后一天,林伟起了个大早。他把房间仔细打扫干净,行李收拾整齐,像是要离开一个临时的家。确实,这十四天里,这个小小的房间承载了他太多的期待和焦虑。

走出酒店大门的那一刻,阳光有些刺眼。父母早就等在门外,虽然隔着很远的距离,但林伟能看到母亲在抹眼泪,父亲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。工作人员细心地帮他办理完所有手续,微笑着祝他一路顺风。

坐上回家的车,母亲终于可以亲手摸摸儿子的脸,父亲一直从后视镜里看着他,好像生怕一眨眼儿子又会消失。路上,林伟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,商店还是那些商店,街道还是那些街道,但一切又好像都不一样了。

到家时,亲戚们都来了。表哥表姐,叔叔阿姨,每个人都要上前抱一抱,虽然只能轻轻一碰就分开,但那份喜悦却是实实在在的。餐桌上是母亲准备了一整天的饭菜,全都是他最爱吃的。

晚上,林伟站在自家阳台上,看着天上的月亮。和伦敦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,但在这里,月亮似乎更圆更亮。这条海角回家之路,他走了两年,跨越了万里,经历了无数坎坷。但此刻,一切都值得。因为,没有什么比回家更重要。

这条路上,有太多人的坚守与付出——有机组人员的风险承担,有防疫人员的日夜坚守,有家人的无尽等待。每一个想回家的游子背后,都是整个国家防疫体系的支撑,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
海角再远,终有归途;万水千山,终会相逢。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家路,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,是所有游子共同的记忆,是中国人对家永远不变的眷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