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儿路上的甜蜜与挑战
清晨五点半,闹钟还没响,我就被一双软软的小手拍醒了。三岁的儿子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我:”妈妈,太阳公公起床了吗?”这就是我作为”海角妈妈”的日常开场白。
生活在海南这座海滨小城,别人眼里可能是浪漫的椰林沙滩,但对我来说,更多的是尿布、辅食和永远洗不完的衣物。正是在这些琐碎中,我学会了用文字记录下每一个值得珍藏的瞬间。
记得儿子第一次学会走路时,摇摇晃晃地扑向我的怀抱,那双小脚丫在沙滩上留下歪歪扭扭的印记。我赶紧用手机拍下视频,当晚就在日记本上写下:”今天,我的小男孩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,像只笨拙的小企鹅。海风轻轻吹着,仿佛也在为他鼓掌。”
做妈妈后,时间变得碎片化。喂奶的间隙、孩子午睡的时刻,我都抓紧记录。从最初的三言两语,到后来能写出千字长文,写作成了我情绪的出口,也是自我救赎的方式。有一次孩子发烧整夜,我抱着他在海边散步,看着朝阳从海平面升起,突然明白:养育孩子的过程,何尝不是一场自我重塑?
最难熬的是孩子两岁时的”可怕的两岁”阶段。tantrum(发脾气)成了家常便饭,我常常感到精疲力竭。某个下午,当他因为我不给买冰淇淋而躺在地上打滚时,我索性坐在沙滩上,拿出手机开始记录这一刻的感受。奇妙的是,写着写着,内心的焦躁竟然平复了。
文字给了我一个旁观者的视角,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育儿中的挑战。
通过这些记录,我发现自己不是在简单地”带娃”,而是在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。每个看似普通的日常,都是独一无二的故事。我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些文字,没想到引起了很多妈妈的共鸣。原来,大家都在经历相似的喜悦与困惑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收到一位年轻妈妈的私信:”看到你的文字,我才知道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在深夜里偷偷流泪。谢谢你让我感到不那么孤单。”这一刻,我意识到记录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回忆,更在于连接心灵。
在妈妈身份之外,找回自己
当孩子上幼儿园后,我突然多出了大把时间。原本以为会很开心,却意外地感到失落。三年来,”妈妈”这个身份几乎成了我的全部,现在突然要找回自己,反而不知所措。
直到有一天,我翻看之前的育儿记录,发现字里行间不仅有关于孩子的点滴,还有我对生活的思考、对未来的憧憬。原来,我一直在记录的不只是孩子的成长,也是自己的蜕变。
我决定重新出发,报名参加了写作课程,开始尝试创作除育儿日记外的其他题材。令人惊喜的是,育儿经历反而成了我创作的宝贵财富。那些深夜喂奶时的灵感、陪孩子看绘本时的奇思妙想,都成了写作的素材。
我开始写海边小城的故事,写市井生活中的人情冷暖,甚至尝试写短篇小说。最受欢迎的一篇《渔港边的早餐铺子》,灵感就来自于每天送孩子上学途中经过的那家老字号早餐店。老板夫妇三十年如一日地守着这个小铺子,他们的故事通过我的笔触感动了许多读者。
写作让我找到了育儿之外的自我价值。我不再只是”某某的妈妈”,而是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。有趣的是,这种自我实现反而让我成为了更好的母亲。因为内心充实,我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育儿的挑战,也能给孩子展示一个更完整的人生榜样。
现在,我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”海角妈妈笔记”,每周更新两篇原创文章。有时是育儿心得,有时是生活随笔,有时是海边小城的人物故事。每一篇都延续着真实记录的初心,不做作,不矫情,就像海边吹来的风,自然而清新。
最近在写的系列文章《小城烟火气》,记录了许多普通人的不凡故事:凌晨四点就开始忙碌的渔市摊主、坚持手工制作椰雕的老艺人、自愿清理海滩的退休教师…通过这些记录,我越来越深爱这座海边小城,也越来越明确自己作为记录者的使命。
回望这段旅程,从育儿记录到生活写作,我最大的感悟是:每个妈妈都不该忘记自己是谁。我们在照顾家庭的也要留出空间滋养自己的梦想。就像大海永远保持着自己的韵律,潮起潮落间既有包容也有坚持。
如果你问我现在的生活状态,我会说:仍在路上,仍在记录,仍在成长。海风吹拂的每一天,都是值得书写的新篇章。